查看原文
其他

郑榕│悼念朱旭:一位热爱生活、善于表现生活的演员走了

郑榕 中国艺术报 2021-03-01

朱旭(1930—2018)


一位热爱生活、

善于表现生活的演员走了

——悼念朱旭


郑榕│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



 

朱旭,一位热爱生活、善于表现生活的演员走了。他曾多次令人暗地生羡而又自愧弗如——拉胡琴、唱京剧、推麻将、打桥牌……他无一不能。早期他曾在影视界连连获奖,引人注目。中国话剧“金狮奖”两次(第二届、第五届)颁发给他,他主演的电影《变脸》《刮痧》在台、港、澳等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众多国家放映、均获好评。

他曾与英若诚在英若诚亲自翻译的《推销员之死》《请君入瓮》《哗变》《芭巴拉少校》四剧中有过灵犀相通的合作。英若诚特别欣赏朱旭塑造人物的独特风格,他说:“朱旭的创造有自己的特点,内涵丰富,幽默,这是别的演员所没有的,他对角色的理解、剧本的认识是准确的,有理解和体现的能力,我喜欢这样的演员,可惜这样的演员现在不多。”

朱旭有口吃的毛病,语言的障碍曾一度使他很苦恼,他很清楚自己首先要克服的是结巴,特别是话剧在台词方面要求很严格,口齿清楚、流利是最起码的要求。每当接到一个角色,他都会尽力去挖掘台词的真正意思,不仅研究自己的台词,也研究对方的台词。他说:“不知道对方跟你说话的意思,又怎么知道应该回答对方什么呢?不要只看表面的字话,要了解字话的含义,就是忘了或说错了也会按照你的理解编出来,意思总会对的,这样就不会紧张,结巴的问题也就消失了!”

解放后,第二位来华的苏联专家库里涅夫曾帮我们排练高尔基的《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它的人们》,在此过程中,我因表演情绪曾三次被赶下台,让我明白了动作不是情绪。我们在这个剧中,向苏联专家学习 “形体动作方法”,就是为了让我们弄懂——“动作=愿望+目的”这条原理,先用“行动”改变“表演情绪”的毛病,后来又用此中的原理和中国戏曲的“(内部体验)行动愿望与(外部体现)如何行动”,实现内外结合的“民族化”实验……我感觉这也正是焦菊隐运用《虎符》《蔡文姬》《武则天》三部剧,做话剧民族化实验走过的道路。从中可以看出,朱旭为了克服结巴自己摸索的这条表演路径与苏联专家不谋而合了!他曾说:“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语言的动作性、目的性和怎么做上,与角色融为一体,因此,台词就变成了自己想要说的话……”

在《哗变》的演出中,朱旭在台上口若悬河对答如流,可见他在这方面做出过让人想不到的努力。康洪兴先生曾就《哗变》演出写了一篇《精雕细缕、绘声绘色》,录其一段如下:

“……这里主要说说朱旭个人的表演。朱旭的表演非常的精彩,他扮演的魁格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是神态自若、精神饱满、侃侃而谈、信心十足,乃至透出一股美国海军高级军官的潇洒劲儿,活脱脱地描绘了一个满有把握打赢这场官司的舰长形象。第二次上场时,起初还保持了这种劲头,但在格林渥的步步紧逼下,渐渐乱了方寸,由泰然自若变得焦躁紧张,不但失去了优雅的风度,而且变得语无伦次,甚至口出秽言,在一瞬间竟然出现了失态的举止……尤其是那段表现人物情绪失控的长篇独白,把这个角色的刚愎自用、性格僵硬、自以为是、怀疑他人等类偏狂的病态心理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正是朱旭这种驾驭角色台词的内在意蕴以刻画人物变化复杂的心理状况的巨大能力,给舞台演出增添了光彩,使观众获得了很大的艺术享受……”

康洪兴文中谈到的这段独白,长达七分多钟,已经成了话剧的名段。


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朱旭病逝,享年88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艺术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